“江北水城”谋变:山东产研院入场,院地合作下的“四新”棋局

作者:http://www.stdaily.com/index/kejixinwen/2020-06/22/content_960961.shtml?from=singlemessage 发布时间:2020-09-04 17:06:23

6月20日,在聊城市会议中心的一号会议室里,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(下称“山东产研院”)院长孙殿义与聊城市市长李长萍签署《聊城市人民政府 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》,与聊城市委书记孙爱军为聊城产研院揭开了红盖头。

聊城多水,23条主要河流、占城区面积1/3的水域撑起了其“江北水城”的美誉。但经济结构较为传统,GDP在山东排名靠后也成为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在转型升级、爬坡过坎的关键档口上,新平台对聊城的意义凸显出来。

“这个新平台对聊城来说非常重要。”刚刚履新聊城市市长不久的李长萍显然对聊城产研院寄予厚望:新平台囊括新模式、新关系、新市场、新布局。“我们希望将之打造成为聊城爬坡发展的‘转换器’,动能转换的‘加速器’。”

“我们与山东产研院共同栽下一课小树苗,期待其能成长为一课参天大树。”这句点睛之笔,道出了聊城市与山东产研院共同的心声。

 

三位“北京人”的新布局

夏至日前的聊城,正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之一。

每天上午,10辆大卡满载1000吨蔬菜从聊城出发驶向千里之外的北京,向首都稳定、精准地提供“菜篮子”农产品。如果说,寿光是名声在外的“中国菜都”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无论是蔬菜面积,还是种植产量,地处山东聊城的莘县都要超越寿光。

农业大市,工业不强,这是聊城经济的基本面。聊城市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,对全市具有明显拉动作用的支柱产业不突出,重点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,传统产业所占份额较大。

上述种种表现,也让揭牌仪式现场的三位“北京人”,聊城市委书记孙爱军、聊城市长李长萍、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有了共识。

聊城市委书记孙爱军,虽为山东平度人,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,管理学博士的经历让其在北京深造多年;同为山东胶东人的聊城市长李长萍在“空降”聊城之前,长期在北京市工作,曾任海淀区副区长,朝阳区委常委、副区长等职务。

而孙殿义在担任山东产研院院长之前,曾担任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(筹)副院长和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,不论对产业经济还是院地合作,有深入研究,有丰富经验,有大量资源。

故事开始于今年一月份。其时,刚刚履新聊城一个多月的李长萍带队拜访山东产研院。与孙殿义深入交流后,双方在思路和理念找到了共识:

“通过打造新型重量级科研平台,产出一批高水平技术研发和转移转化成果,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急需的高水平创新人才,建设一批‘政产学研金服用’融合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,孵化一批成长性强的科技型创新企业。”

自此之后,这句共识迅速上升为聊城市和山东产研院的意志。

 

市场认可是检验聊城院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

“我们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8个,建设各类研发机构41家,注册高技术产业化公司21家,吸引高端人才团队48个,集聚高层次人才超过500人,引进省外资金超过60亿元,累计带动社会投资180亿元以上。”

这是山东产研院成立不到半年里交出的成绩单。聊城市决策层希望引入其模式,在大胆放权的前提下,让聊城产研院更快成长为“科研发动机”。

选择伙伴看诚意,这句话为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的合作标准之一。

一方面,山东产研院有诚意。对聊城的支持没有保留,从人才、项目、资金和基金等创新要素上免费向聊城敞开使用。

“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”是孙殿义赋予山东产研院的核心理念,也是对聊城院的要求。他强调,聊城产研院建设要同聊城资源禀赋结合起来,让企业唱主角,提升产品附加值;要结合省院资源大力培养一批懂创新、会经营的企业家,让创新创业者满意,使聊城产研院真正发挥实效。

另一方面,从聊城市委到市政府,“规划建设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,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”成为重点任务。在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,出人、出钱、出资源,尽全力支持该院。

作为理事长,李长萍对聊城产研院的定位是“四新”:

即新模式。聊城院要打破阻碍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,打造成制度创新的“试验田”,为此,院管理机构要小而精,人员要能上能下,能进能出;新关系。聊城院要同企业建立新型关系,产研院要依托企业发展,科技转化成果能为企业所用。

新市场。聊城院研究的东西要有价值、能得到市场认可,同时自身要有造血功能;新布局。对国家产业发展、对聊城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、引领性作用。

聊城院的未来什么样?“我们要趟出自己的路子,为全省亟需发展的地区做出一个样板来。”李长萍的这句话,指向了聊城院的雄心。

 

有高峰无群山,聊城如何突破?

3月17日作为负责人入驻聊城,在不到100天时间里起草了110份文件,对接了50家机构,达成了十个合作项目,这是以杨济坦为首的聊城院筹备组交出的数据。

作为聊城产研院院长,杨济坦向科技日报记者坦陈:“有信心,更有压力。”

信心缘于聊城的工业现实。按照《聊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(2018-2022年)》,聊城市将着力打造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、医养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和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、绿色化工、纺织服装、文化旅游、现代高效农业等五大传统产业集群。

在调研中,杨济坦发现,聊城拥有的单项冠军级别的企业不少,比如东阿阿胶是国家质量奖金奖获得者,时风集团连续六年获得中国农机工业百强企业第一名,中通客车位居全国客车行业第二名,日发纺机是国内无梭织机行业的老大,临清市是中国五大轴承五大产业集聚区之一,莘县是“中国蔬菜第一县”……

不过,与冠军企业不匹配的是企业界“有高峰无群山”现象的存在,即以顶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。

打造这种生态,正好是产研院的强项。杨济坦向科技日报记者描绘了下一步聊城院的投入原则:我们瞄准技术驱动和问题导向,不过多纠缠于基础研究,而在创新产品的原型设计、中试和工程化生产上发力。

“小机构,快起步,务实推进,扎实布局。”杨济坦的决心是,我们要快速做出聊城院的名片。

而这,也是大家的心愿。